九三学社漯河市委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探索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之路,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
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全市50万农户,户均耕地只有5.2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不足50%,没有规模经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劳动者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明显。这种现象在粮食主产区尤为明显,不利于农技推广、集约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自然和市场约束加剧,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仍比较低。自然灾害频发,市场风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市耕地面积260万亩,旱涝保收田只有180万亩。
四是农业投入缺口大。表现为政府投入不够,银行不愿投入,农民无钱投入,社会投入有限。而且政府投入多头管理,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二、原因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历来就有,且会长期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惯性还比较大。在这一体制下,农民和市民、农村和城市,权利不对等,机会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平等;这一体制,限制了农民,弱化了农业,影响了农村。
二是农业经营机制不完善。当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运营状况是:体制很稳,机制不活,“分”的有余,“统”的不足,土地的流转、农户的合作、社会化的服务都还比较薄弱。
三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整体看,小生产、小加工、小贸易的经营方式还比较普遍,简单再生产、自给性生产、粗放式生产比重较大,农业的规模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和科技贡献度较低,还处在“弱质低效”的发展阶段。
四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据统计,我市农民夏粮亩均净收益尚不足200元,秋粮为300元。按照全市户均种植4亩夏粮和4亩秋粮计算,不计种粮补贴,每户农民全年种植粮食的净收益只有2000元左右,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一个多月的务工收入。
三、建议
围绕解决以上问题,上下都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出了双汇、南街村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骨干龙头企业。以双汇为例,201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利税突破60亿元,加工生猪1600多万头,转化粮食900多万吨,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直接就业5.5万人,间接为150多万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践证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很好地发挥了我市人口和粮食两大优势,引入了工业理念,增加了农业投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层次,有助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破解“四大难题”,尤其是破解“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的一条可行之路。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和“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要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下大工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壮大群体规模,实现转型升级,发挥其联系工农、统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关于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措施,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我市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或超过50个,营业额超过2000亿元。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财税金融支持,为龙头企业壮大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一要强化财税支持。对龙头企业,切实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专项资金规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二要强化金融支持。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信贷比例,建立农村担保公司,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把农民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转化为可用资金或资本,解决农民有资产、少资金、无资本的问题,使农民创业有本、发展有钱。三要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到期权期货、股权产权、证券票据等金融市场募集资金,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使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
(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骨干龙头企业。一是紧盯在全国位居前列的粮油、果蔬、畜禽等方面的骨干大企业,强力开展招商引资。二是促进我市现有龙头企业与省外、国外龙头企业开展全面合作,进行战略重组,提高加工度,提升竞争力。
(三)强化实用型职业教育,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实施全免费的中职教育,为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推动职业学校向职教园区集中,职教园区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形成以工促学、工学互补、资源共享、校企联动的职教发展格局,把我市突出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使更多的农民能够离土、离乡从事非农产业或者成为农业工人。二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法规政策,拿出奖励资金,建立利益导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三要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以财政为主导的政策性农保体系,扩大保险范围,提高支付标准,改进赔付方式,降低农业自然风险,使农业投资能够获得平均利润,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四要改革投资方式。要提高政府生产性投资的有效性,由“投生产”转变为“调价格”,把涉农生产性补贴转变为涉农价格补贴,把生产资料的价格调低,把农副产品的价格调高,让农民买的便宜,卖的划算。基础设施投资要由政府直接投转变为公司投,实现投资主体、责任主体、收益(政府补贴)主体一体化,改变目前政府投、农户用、无人管的状况,解决投资主体缺乏人格化、受益主体过度分散化的问题。五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大力倡树“不论市民、农民,都是公民;不论工业、农业,都是产业;不论国营、民营,都是经营”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