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漯河市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

录入:admin  www.lh93.cn   2011/4/29  人气:37171

                      九三学社漯河市委

                       (2011年1月)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了公共设施共享,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放大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大量研究充分表明,发展集聚区产业,既是着眼于宏观背景,顺应区域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又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的根本大计。未来的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聚区的竞争。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发展,按照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发展产业集聚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逐步形成漯河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重要目标,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临颍县、舞阳县、漯河市沙澧、漯河市凇江、漯河市东城、漯河经济技术6个产业集聚区被列为省定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4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标准厂房面积150多万平方米,企业(单位)数653家,涵盖了食品加工、食品配套、机械冶金、服装纺织、盐化工、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优势主导产业。总体上看,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漯河产业集聚区依托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本着“功能定位清晰、集约程度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发展定位,大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初步形成了以食品产业为主导,造纸、煤盐化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物流等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漯河工业发展有了可靠的载体和依托,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漯河市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一个重大项目整体包装推介,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加快推进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础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满足产业配套需要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有公共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衔接,为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目前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管网、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设施基本完善,集聚区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强化项目支撑。6个产业集聚区都成立了投融资公司,每年优先筛选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聚集、调动、盘活各种资源和要素。

    3、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双汇5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项目、光华电子科技项目、海奥新能源汽车、钻石液晶平板电视生产项目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入驻集聚区,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批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孕育而生,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对产业集聚区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要从突出“关联”、推动“集中”、“集约”发展、功能“集合”等四个方面,正确理解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培育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功能。然而,在一些县区仅仅将集聚区看成工业园区,没有认识到它的“集合”功能作用,因此对发展产业集聚区重大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还不健全

部分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办事流程不清晰;银行、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机构还不健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产业定位不够明确

部分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选择上没有充分体现“竞争性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项目引进上也不是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筛选,没能真正实现“飞地”分税、异地共建的发展方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等。

   (四)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集约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明显,缺乏推动持续发展的后劲。

   (五)产业关联性不强

集聚区入住企业种类多,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较大规模的专题产业集聚区,不利于产业集群式发展和促进竞争;集约程度低,不能很好地节约利用资源,多层标准厂房少,循环经济规模不够;带动作用弱,尚未形成突出的增长极,不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区对关联产业及吸纳就业的带动作用。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各地区都在整合资源,扩大优势,谋求在区域博弈中赢得主动,实现“弯路超车”。这样的形势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新机遇,也是新的挑战。顺势而为,推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势必成为漯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由此将在营造区域发展新载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承载外来产业转移、提升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发挥作用。

   (一)坚持科学定位,谋求科学发展。要立足市情、区情,着眼长远发展,摒弃传统粗放模式,注重结构升级,第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和节约集约发展,注重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土地、环保、生态等各项规划的紧密衔接,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先行,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进程。

   (二)突出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塑造特色产业优势、促进要素集聚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明确每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选准选好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合理配置产业发展层次,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着力抓好食品、造纸、盐化工、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特别是食品产业的发展,要围绕绿色化、营养化、休闲化,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端集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一是要用足用好比较优势,全力扩大招商成果。特别要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着力引进综合效益高的好项目。二是坚持把“双百工程”作为保增长的关键举措,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发展活力,狠抓重点项目不放松,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注重增加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和重点项目投资在固产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三是坚持开展“银企合作”,开展“一对多”贴身服务,每季度开展一次银企对接。市财政要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企业税收奖励、项目贴息、产品开发补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提升集聚区运行质量。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增加高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定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和措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层次的科技经费投入格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向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倾斜。加强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高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能力和水平,积极鼓励企业上市,扶持做大做强。

   (五)积极构建招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打造一流集聚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进园区企业成本,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让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转变干部作风,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建立完善以专业培训、专家指导、选派挂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集聚区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将集聚区各类人才培养纳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扩大财政投入比例,支持开展面向集聚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训,支持企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教育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要加快开通集聚区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和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对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鼓励采取组织专家组巡回服务指导、选调优秀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挂职等方式,提高集聚区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

   (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建设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相结合,统筹考虑,统筹发展。支持和帮助各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创办企业入驻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在标房园区建设标准厂房,鼓励近郊村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稳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土地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八)始终坚持走节约、环保、高效的发展思路。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始终,不能饥不择食,以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外来投资项目。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清洁生产,严格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治理,千方百计节约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处矿产资源,把每一个产业集聚区都建设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新型宜居生态型园区。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创效益,减少排放保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九)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满足集聚区在科技、劳动、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实行社会化服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是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让其栖息在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上。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9-2014  九三学社漯河市委员会-漯河九三-漯河9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95-3139270 传真:0395-3139270 技术支持:小空工作室   豫ICP备09027930号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沙北路63号政协一楼 邮编:462000

网站浏览:   

本站二维码

手机端浏览
微信公众号
漯河人才招聘网漯河信息网河南人才招聘网